出国留学没啥竞赛经历?
虽说美国名校从不看学生的竞赛成绩,但是,假如你与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选手成为同学,你当然会想让自己脱颖而出。不过,你可能不知道,尽管在母校时是妥妥的优秀学生,但来到美国之后,你可能就处于“常态”了。
我们这里所说的“常态”,指的是相对于国际学生而言,中国学生在美国大学里容易呈现的两种状况:
一种是“超级精英”状态
这类学生实力超强(不是竞赛考生类型),无论在什么学校都是佼佼者,不论在课业成绩、综合素质还是社团活动中,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当然,这类学生也是各校招生官最想看到的学生,因为他们代表了学校的生源质量。不过,我们也必须指出,实力超群的中国学生,在美国高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里,往往是“多而不贵”,很多情况下是凤毛麟角,很难融入美国本科学生的群体中,更不用说掌握使用“常用英语”了。
另一种是“普通学生”状态
这类学生既没有特别的喜好和专长,也没有什么显著的业绩和成绩。他们只是在国内学校里,完成了父母交给的任务——只要把书读好就可以,所以,以考试为目的,从早到晚埋在书里复习、做习题是他们生活的主题。这类学生在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是合格的,但到了美国以后,尤其是进入美国本科高校之后,往往会感到知识的“不够用”和能力的“欠缺”,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在阅读英语书刊和写论文时“捉襟见肘”,在“运用英语”方面深感吃力。
这里我们所说的“普通学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生”,而是相对于“超级精英”状态而言。在美国的综合性大学里,这类中国学生大约有15%,他们处于“国际学生”群体的中间状态。
美国高校很欢迎中国这样的学生
需要提醒你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一般美国高校”当然是指综合性大学。专门学校,例如美国很多优秀的文理学院,对国际学生的要求非常高,他们的录取标准远远高于“一般美国高校”。
美国名校(主要是指30名以前的学校)对中国学生的“综合评价”大致分为三个基本阶段:
第一阶段是根据托福、SSAT(学术潜能方面)等考试成绩直接录取;
第二阶段是以第一阶段为基础,看中国的高中成绩决定是否录取;
第三阶段也是最关键的阶段,主要是看在中国所学专业的学科表现是否“优秀”(用国内考试的分数和所属学校的排名来体现),以及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否丰富、个性是否突出、人际关系是否良好等等。通过以上的面试和考核,方能最终决定中国学生的是否“合格”。所以,对于想要出国读本科的中国学生来说,最关键的不是考试成绩,而是要体现出自己在中学阶段所学专业的“特点”,让美国学校看到你能不能在他们的校园里继续保持这方面的“个性”。
美国综合性大学不仅愿意接受各种类型的中国学生,而且肯定中国学生的贡献,更希望中国的大学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化视野、更好的沟通和写作能力的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