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系出国留学率高?

况洁云况洁云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北大,哪个系出国留学率最高?”很多人可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化学系!”

往年我听过不少类似的说法。但现在,我不得不告诉大家:这个答案错了。

回答这个问题前,最好先了解一下北大数学科学学院的蔡天新教授。前不久,北大数学科学学院举办了一场为时两天的“2014年斯洛伐克数学讲座”,这是数学学院建立以来第一次举办国际性数学讲座。蔡天新教授受邀做题为《数学的趣味思维》的报告,其间他还就数学院1980级校友陈省身先生的生命轨迹,以及早年留学苏联的的经历等问题,和学生们进行了交谈。

蔡教授是化学系转行的。他1989年在复旦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时,被保送到了北大化学系的同位素与核燃料研究所攻读硕士。在这里,他接触到了更尖端的化学技术,开始感觉到传统的化学领域太过狭窄,开始寻思能否转到其他更富有生命力的学科,于是,他选择了北大经济改革以来最热门的计算机专业,开始计算科学方向的研究。

此后,蔡教授又被调到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工作,曾任北大教务长,2000年退休后,被网大教育集团聘请,担任董事长。他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另类”:北大化学系毕业后,没有选择继续做化学,而是改行做了与化学毫无关联的工作;做了多年北大行政管理工作后,又回到北大,从事与北大基础学科相关的研究。

1999年,北京大学庆祝建校100周年大会举行。会上,邓小平同志的女儿邓稼先女士宣读了父亲为北大写的词——《百寿图》。

此时,距北大化学系创始人龚马祥先生逝世已近20年。2004年初春,龚先生的长女、82岁的北大名誉教授龚佩华女士来看望在北大讲课的蔡天新教授。这位“老北大”走进教室后,看到墙上蔡天新教授的简介,脱口而出:“了不起!了不起!”随即,她环视教室一周,感慨万分地说:“我的父亲,还有我的哥哥、姐姐,还有许许多多的爱国青年,都是在这里接受教育,然后出去推动了中国的进步。我是1947年考进来的,这时北大的校风已经很好了,以前比这要更好。”

在国外,每每有熟人为中国的大学或研究机构介绍工作,蔡天新教授总要强调:我在国内没有专门的数学研究背景,但如果我能带着新的思想和做法回来,对于国内这些领域的发展,也许反而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其实,转系、转型不仅发生在蔡教授一个人身上。我认识北大化学系出身的一位生物系的老教授。前些年,他有一次碰到北大化学系的毕业生,遂交谈起来。对方自豪地告诉老教授,现在化学系已经没有什么难题不能解决了,可以精确到分子级别。而这位老教授从北大化学系毕业后,也曾感叹:在北大,学化学,毕业即失业。后来,他开始转向生物学,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十分枯燥烦闷的研究工作,一干就是几十年。幸运的是,他最终跻身于世界生物化学领域知名专家行列。

北京大学化学系创办于1914年,1920年成为国内第一个化学系。当时,中国的大学基本上仍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教的不多,北大更是少得可怜。由当时东洋留学生组成的北大教务委员会,根据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课程设置,为北大化学系设计了先进的课程体系,还从日本引进了一批世界先进的化学设备,如真空泵、分馏仪等。所以,北大早年的化学教育颇具实力,涌现了一大批早期爱国科学家,如卢嘉锡、彭桓武等。

蔡教授曾经意味深长地说过:如果没有1952年的院系调整,现在的北京大学是难以想象的;而没有50年代初的院系调整,北大也不会建成“世界一流”。

1952年,全国开展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北大化学系分别并入北大物理系和天津工学院(现天津理工大学)。北大历史最长、最具实力和特色的化学系,就这样被强行解体。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