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教育学读博难吗?
你好,我是四年前拿到UW的offer去的温哥华读书,本科是应用心理学,研究生是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我在国内是大学英语专业的,研究生去了国外读,毕业后回国就在北京做了几年的英语老师。之后因为一些原因又去加拿大读了第二个master, 也是教育学,主要是做比较教育和国际教育的研究。在加拿大的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留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到底什么才是我真正想做的(其实我一直都很喜欢文学,只是之前没有勇气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于是,在我第二个master毕业的时候,我决定放弃自己已经考取的教师执照,继续深造,申请了UW的phd in curriculum & instruction (C&I). C&I主要的研究领域是教育理论、跨文化研究、课程与教学、数字媒体与远程教育。
我大概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写我的phd application,其中也包括了老师对我申请的推荐信等申请材料。其实这些材料的准备对我来说真的挺难的,因为我没有足够的学术研究成果去支撑我的申请,只有几篇发表在省级期刊上的文章和几个参与研究的research report。幸运的是我最终拿到了两所学校的offer,虽然一个是defer,但我也挺开心能有学校愿意给我一个机会。
接下来就说说我在UW读书的经历吧。 其实我本来想去OSU(俄亥俄州立大学),但是OSU的C&I department不给我offer,所以就只能去UW了。我去UW读phd的主要目的就是继续钻研我感兴趣的教育研究方向,同时希望可以找到一份research position来缓解学习的压力并挣些生活费。因为我第一个master是在欧洲念的,当时没有找到合适的research position,只能先读了个teaching master, 所以这次无论如何都要读个research master(当然最后也没有如愿,不过以后的事谁也说不准嘛)。
因为我本科专业不是教育学的,所以需要补修一定的学分才能入学phd。我在补修选修课的时候遇到了同样读phd的中国同学(我们系phd几乎每个学期都会录取一到两个中国人),后来通过他我又认识了其他的同学以及他们的伴侣。因为我们都是来读phd的,所以没什么压力,每天就是讨论着关于研究的话题,偶尔一起出去吃饭看电影。因为有男朋友在国内,所以我很少和她们一起去玩,再加上我的英语并不是特别流利,所以在和同学沟通交流的时候还是会有点障碍。因为我对美国政治有蛮多的疑问,而且想在美国留下来找工作,所以经常会跟我的导师沟通我的想法,他也总是很有耐心的听完然后跟我分析现状。
虽然我们系每年的phd candidate都有full scholarship,但那也只是免学费而已(8w加币/年),生活费还是要自己出的。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我在读master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做RA(research assistant)了。在我的phd期间,也一直有做RA,这样不但能挣钱还能继续做研究,真是一举两得。我在UW呆的四年里也见到了其他国家留学生的身影,日本、韩国、伊朗、印度还有非洲的一些国家,我似乎看到了世界各地的精英们都在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