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人强势吗?
提起新西兰人,很多游客的印象是:“礼貌却又倔强”。 确实如此。在国外,每逢碰到不容易说清楚的事情,对方常会露出很难搞的表情——那是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却又不是完全不开心、总之是比较难形容的神态。对于这种有点特殊的表情,国外游历比较多的国人一般都看得出来,而且不少国人也很喜欢这种特殊的表情。但是碰到不太懂外国文化的人,这种表情就会被误解为“摆架款”,进而激起吵架的意愿。
我初次到新西兰是2007年的8月。那是一个周日,我一个人在奥克兰的市中心闲逛。路过一家珠宝店,我仰头看橱窗里的一件珠宝,不知不觉看得入神。等我回过神来,发现自己手里已经握着一件物品——那件珠宝已经挂在我手臂上了,店员并没有阻止我。我心想,这件珠宝大概不值得一偷吧。站在门口,我不知该不该进去,店门已在我身后关上了。正当我纠结之际,一名高大的金发男子从药店里走出,看见我不守规矩,立即走过来,用生硬的中国话指责我。我忙向对方解释:我不是来买东西的,只是来看一眼,马上就走的。但是售货员根本不接受我的解释,继续用生硬的中国话批评我,并示意我赶紧离开。站在一旁的流浪汉也开始帮售货员指责我。
我心情郁闷地转身要走,却听见旁边一个带英国腔的人用流利的英语对我说:“你并没有做错什么,是他们不对。”并把我带到附近一间咖啡店,为我点了一杯咖啡。随后,他把我介绍给他的朋友。大家简单介绍後,一起喝咖啡、聊天。原来,他们一家人住在奥克兰市郊。父亲是从伦敦迁过来的贵族,母亲是土生土长的新西兰人。孩子们由祖父母带大,对文化多样性相当崇拜。“他们之所以指责你,是因为误解了你的善意。”最后,这位英国人送给我一句话:“A great day to be a New Zealander (成为新西兰人是一件很棒的事)!”
回想此事,觉得自己被那个珠宝店的售货员误解和瞧不起,倒也并不十分遗憾。因为他即使买下了那个珠宝,也会以虐待儿童罪把它砸碎。
至于我为什么这么尊敬孩子们,因为我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比我小23岁。我很喜欢他,并竭力设法不让他的童年生活在我的记忆中重现。我那不幸的弟弟在3岁时即失去母亲,由一群姨母带大,其中还有一个精神病患者。这样的生活使他养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6岁时,我的弟弟几乎从不和外界打交道,即便身处热闹的环境,他也总是最沉默的一个。13岁以后,他从家庭和学校逃脱,混迹于黑帮和吸毒者之中,成年后被迫离家,成为一个流浪儿,24岁就死了。
在讨论如何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我不禁想起英国女王在去世前的一次讲话中提到:“在如今的这个时代,知识是人类最宝贵的财产。” 确实如此。在信息时代,没有知识的人将像无法交流的动物那样被时代淘汰。但是,知识绝对不是唯一重要的东西。根据我个人的经验,一个健康的身体、纯洁的心灵、对生活的热情、与人相处的开心,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四件事。然而,对于中国的教育和家长来说,前四篇都是令人感觉难以启齿的话题。
以我个人之见,中国的家长、老师和校长们应该多考虑一些孩子开心不开心,孩子们是否能在学校交到一些好朋友这样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几乎从没在家长会或校会上讨论过。
最近,中国的一个教育团体也在研讨如何把“素质”教育引入到学校的课程大纲之中,但是有关“素质”教育的具体项目和内容学校仍然可以自主决定。迄今为止,中国人所理解的“素质教育”,本质上仍然是从考试技能入手、以提高学校考试分数为最终目标的“应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