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有机器人专业吗?
世界工业机器人联盟由欧美、日韩、中国等世界6大工业国家的30余家机器人和相关行业顶级企业组成,成立大会2013年12月30日在北京召开。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行业组织,旨在实现全球机器人的统一标准,促进各种机器人之间相互兼容和相互操作,为机器人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工业4.0(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和装备就是机器人。全世界机器人产业中心正在向亚洲特别是中国转移。当前机器人技术中,中国最大的短板是核心控制器,95%以上的控制器都是进口。在机器人领域,中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要比汽车、电子信息等行业更巨大、更多。
日本在2012年就已推出机器人社会“GO TOP 2015”战略,计划到2015年,让20%的家庭拥有自主机器人,60%的家庭能够使用互联机器人。在技术层面,日本机器人正迈向更普及、更智能,以及更符合人类需求。
日本还以建设智慧型社会为牵引,推动科技研发规划,设立各项科研课题,力图在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生命化学、量子技术、空间科学、信息通讯、环境科学、先进制造等多个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为构建未来创造性的先进基础设施,日本建立“研究基础设施国家核心基地”,强化尖端技术领域的原始研究,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设18个尖端科技领域的基础设施,实现重点领域的广泛联合研发。中国应该借鉴日本的经验,建立类似的国家平台,并且积极开展类似的国家联合项目。
韩国推出的《工业创新发展战略》中“智能韩国2020”规划着重指出,韩国需要在2015年前,发展具有分析力和知觉力的高度人工智能化的“智能机器”,并在2020年前使韩国产业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人的应用达到全世界的最高水平。
韩国大企业与研究院所、大学之间建立了广泛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智慧制造、生物医学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领域的高技术开发。在促进产学研合作中,国家重点支持风险投资机构和企业,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实现技术的快出、快收、快增值。
美国人工智能协会在《人工智能:2011年进展报告》中总结:人工智能过去50年的发展,就像一场梦一样,有高潮也有低谷,但人工智能在商业领域还没有诞生像互联网那样普遍的应用。在美国,有60%的公司在应用人工智能,但是却没有一家在应用中获利。美国一些企业认为,在人工智能上还没有获得足够利润,是因为没有合适的高手,人工智能公司太多、太分散,没有产生足够大的聚集效应,不能像淘宝网聚集那么多买家和卖家。
在信息社会,技术密集行业和劳动力短缺国家可能会限制人工智能的应用和发展。人工智能必须满足个人和企业的需求才能取得成功。对“个人工具”的需求推动因特网的普及,对“企业工具”的需求可能会推动人工智能的普及。
中国现在缺少世界一流的人才,也缺乏一流的技术。中国现在对技术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了,但是必须借鉴国外成功企业的经验,建立有利于释放创新创造活力的一流技术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