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
在18世纪之前,法国的教育制度与英国颇为相似,都是以精英教育为主,只有贵族和宗教人士才有资格接受高等教育。1530年,法国建立了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巴黎大学等。此后200年间,法国先后建立40多所大学(包括后来的高等师范院校),但大部分学校都分布在巴黎及其周围地区,旨在培养神职人员、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弟。 启蒙运动时期,哲学家们提出了“人人都可以成为智者”的口号。
1794年,法国革命政府颁布了《教育共和宪章》,规定一切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有权获得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国家有义务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为所有青年自由而充分地发展其智力潜能提供保障。这一宪章被看作是现代教育体系的发轫。 但法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教育体系始于拿破仑时代。为了培养和选拔更多的人才,拿破仑于1802年创办了法兰西公学院(Collège de France)作为“帝国大学的中心”,后来还设立了医学、药学等专门性大学。这些机构成为了后来法国综合性大学和专门性大学的前身。
拿破仑还为各个级别的学校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如要求地方上的小学必须负责学生的饮食、住宿,以保证贫困家庭的孩子不会因为经济原因而失去受教育的权利。 拿破仑建立的这套体系后来得到了沿用,并且不断得到完善。目前,法国有96所综合性大学以及35所专业性的大学。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的大学,只要学生入学,学费全免。除了发放奖学金外,对于家境困难的学生,还可以申请助学贷款。
当然,法国也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如巴黎十区的学校可以获得最好的教学资源,而外省的学校就可能相对较差,这就造成了一种“马太效应”。但是,相较于许多其他国家来说,法国已经相当重视教育的公平问题了。 在中国,古人讲“学在官府”,即知识只掌握在贵族手里;而在法国,“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是一项写在宪法条款中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