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22学生如何管理?

茅星煜茅星煜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要相信学校这么做是有道理的。其次,要了解学校这么做的依据和背景。探讨下是否有其他替代方案。 最后,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先说依据。北外在处理国际校区疫情的问题上,一直是非常谨慎的。在1月初曾出现一名来自上海的入境学生确诊后,把同航班的乘客全部拉去隔离的情况(详情可以搜“北外教工宿舍留学生”)。而早在去年十月就有留学生回国后不按规定上报行程擅自外出的情况(详情可搜“北京某高校一留学生核酸检测阳性”).根据目前公布的病例轨迹和学生的自述来看,此病例很有可能是在境外感染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要在14+7的基础上再加7天集中健康管理呢?14+7已经是严格隔离了,再结合目前的流调结果,该学生应该属于轻症甚至无症感染,加上的7天集中健康管理的措施,理论上讲是不可能感染的。因为从国外回来的人都在严格管控下完成了闭环管理,不会主动传播病毒。那多出来的这7天有什么意义呢? 我猜测是为了减少无症状或轻症患者被感染的概率——只要这些学生在校园接触的人群中是极少数感染的可能性,那么就避免了这种感染传给更广大人群的可能。 至于很多其他回答中提到的“对留学生群体歧视”“给留学生额外加管"等争议性问题,我想说的是,国家坚持“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策略,无论对于留学生还是对于国内学生都是一视同仁的。北外在执行国家的总体防控策略,没有任何例外。否则,如果真要对留学生群体有差别待遇的话,北外作为唯一一所外籍学生比例超过5%的高校,不可能在这两年里继续对外籍学生开放了。

再说替代方案。既然北外是目前中国大学里少数实行完全封闭管理(除极个别情况,比如参加竞赛等等)的大学之一,为何不干脆彻底一点,全部封校呢? 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心理健康、日常就医以及课外活动需要等问题。

在我看来,心理方面之所以要特殊照顾,是因为长期封闭的心理压力会导致抑郁等情况的出现;另外,毕竟大学生属于成年人,疫情期间出现一些极端事件(比如自杀)也要比高三的学生少很多。 关于医疗保障,北大作为综合性的大学,有医学院和医院,提供医疗资源是没有问题的。但北外的特殊之处在于,除了本科生和研究生,还有大量的小语种学员,如果出现紧急的医疗状况,怎么协调资源提供保障是个问题。所以我认为北外目前只能采取分批预约的方式满足非急诊的就诊需求。 关于课外活动,我相信北外是可以提供足够空间的,关键是看怎么组织和管理。 总之,北外是大学,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使命和价值观的大学,而非像社会中的其他组织机构那样纯粹追求效益和价值最大化。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