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性条件是什么?
所谓的“软性条件”,实际上就是相对“硬性条件”而言的。 硬性和软性的划分,本身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是相对而言。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甚至同一个事物的不同时期,软硬性的区别也是动态的。
以考大学为例,在高中阶段大家普遍把能考上什么层次的大学作为衡量标准,于是分数高低成为评判硬性的重要指标;而在大学毕业找工作时,用人单位更看重应聘者的专业是否对口、成绩是否优秀,这时候又变成了衡量软性的重要标准。
当然,对于高考这类选拔性考试来说,不可能根据考生个人的偏好来划分硬软条件,毕竟国家需要全国统一的标准和尺度(否则的话,贫困地区的考生怎么跟人家里有钱有势的考生的子女一争高下呢)。但除了这种特殊场景,我认为区分硬软条件的意义并不是很大。 因为无论我们提出什么样的客观标准去衡量,都有被批评为歧视或排他性的风险(比如只考虑成绩不考虑兴趣的专业,或者只考虑某几项特长而忽视其他潜能的学生,都有可能被批评为一种歧视),所以我们还是应该放弃这种试图追求真理的理想,转而求诸于现实。 我们无法做到绝对公平,但我们尽量向公平靠拢。在这个意义上,软性条件也好,硬性条件也罢,其实都没什么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