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怎么去日本留学?
1904年,清光绪年间农历三月十九日(公历4月27日),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周作人记述他诞生的情景说:“凌晨一点钟,窗上有光的闪动,知道是弟弟的光临。” 而鲁迅原名叫周樟寿,这个名字是他的祖父取的。他的祖父希望他长大后像樟树一样茁壮挺拔。但这个名字太像南方人起名时的“贱名”了,上不了台面的感觉。所以后来他就叫周树人。
他六岁的时候父亲病故,母亲带着他和几个姐姐生活在乡间别业中,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由于生活贫困,他十二岁就被家人送到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去就读。四年之后考入了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部。
为什么是东京帝国大学而不是京都大学或者大阪大学呢?因为当时清政府与日本外务省签订的《中日修好条规》中有这样一条:“学习一切工艺,应向日本学校寄送学员,俾得按例施教;其中国学生愿学日本语言文字者,日本国宜照教不误。”所以,清政府可以派学生到日本去留学,但是只能选东京帝国大学而不能选其他大学。
从这件事也可以管中窥豹,看到日本当时在文化上的优越感和侵略野心。 当然,以鲁迅当时的家境想出国留学还是有一定经济压力的。所以他一边在日校上课,还要打两份工来赚钱。其中一份就是给日本人补习汉语。
不过,虽然说是补习汉语,其实内容远不止汉语,还包括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等等。这为日后鲁迅写出《药》等反映辛亥革命失败以及旧中国社会面貌的文章提供了素材和基础。 1909年初夏,周树人毕业回国,到苏州东吴大学任教并担任中文系主任。一年后应好友邀请前往厦门担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这个时候的鲁迅虽然已经是一个知名学者,但是他仍然没有放弃文学创作的愿望。于是在工作之余写作创作。1926年,38岁的鲁迅做了件令人吃惊的事情——辞去教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第二年就因肺病住院做了两次肺叶切除手术。也就在这一年,他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伟大划时代意义的散文诗集《野草》。